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国古代循环农业模式与特征(三) 才能得到好的农业收获!

中国古代循环农业模式与特征(三) 才能得到好的农业收获

时间:2025-05-09 00:58:24 来源:创艺云廊 作者:热点 阅读:820次

3.2以自然条件为核心的中国循环模式

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而天时、古代地利、循环人和是农业最主要因素。《管子·牧民》就提出了“不务天时则财不生,模式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特征这里的中国天时、地利都需要人“务”,古代这就要求农民在耕作劳动时必须掌握相关的循环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好的农业收获。从现代生态学的模式理论上来说,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都是特征通过给予农业生产最合适的外部环境,尽可能使农田生态系统的中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效率保持较高的水平。

因时制宜主要是古代农业生产要讲究农时,即耕作时序。循环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王制》中就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的记载,这种思想流传至今仍是农民生产活动的准则。清代农学著作《知本提纲》提出,耕作应先后有序,不可违背自然规律。“秋耕宜早,早则能将阳气掩入地下,又可避霜;春耕宜迟,迟可将青草掩入地内,使地理愈状。”此外,根据土质不同和作物种类不同,也应通情达变,灵活应变,比如薄田宜早耕,良田可晚耕,稻田宜春耕,麦田需夏耕。公元前104年,邓平总结先秦各种思想,制定了《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规定了农业生产的时间要求。同时我国古代先民们对“天时”思想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体现在林业生产方面,儒学经典《春秋》中就有“四时之禁”和“斧斤以时入山林”等观点,并在秦国的律法《田律》中正式采纳实施,此后在历朝历代都存在类似的法律规定。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出者牧,陆处者农”,使得农、林、牧、渔各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形多种多样,地势千差万别。《管子·地员》有云:“凡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物”,说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需要依据不同的地势和土壤,种植不同的作物。元代农学家就作物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做出了准确的总结:“东宜麦,南宜稻,西宜黍,北宜菽,中宜禾”,虽然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粮食需求也不断变化,逐步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格局,但总体上来说古人的种植原则在现今农业生产上也大体是适用的。我国很早就开始重视因地制宜,因土而种的原则,在西周时就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草人”,把全国土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河边平原)、邍隰(原野)等五种,并提出:山林适宜种植“皂物”(柞栗之类可供染色用的植物),川泽适宜种植“膏物”(莲芡之类结子多的植物),丘陵适宜种植“核物”(李梅之类有果核的植物),坟衍适宜种植“荚物”(豆类等有荚角的植物),邍隰适宜种植“丛物”(禾谷之类丛生的植物)。

此外,古代先民在发现自然区域地理地势、土壤养分、水力资源等方面的客观规律后,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出一系列改造自然,创造有利条件更充分的利用自然的方法。例如在北方干旱区域,实行深耕细作,保水抗旱,种区田;在西北甘肃地区,为适应当地天气寒冷,土壤干燥,多风少雨的特点,为减少水分蒸发,易于保墒,在田里铺设砂石,种砂田;南方江南水乡,江河沼泽众多,人民饭稻羹鱼,人们用木桩作架,挑选菰根等水草与泥土搀和,摊铺在架上,培育稻谷,种葑田,鱼米之乡的太湖地区,尤其盛行养鱼,人们往往以渔池多少论贫富,同时出现了稻田养鱼等生产模式;而在云贵山岭地区,丘陵众多,人们便筑坝保水,种梯田。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绿色科技》2019年10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环境染色蒸发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 “苏拉”路径南调?专家回应未来走向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 闽今年头两月新批外商投资超300项
  • 上市银行手机APP集体遭吐槽:仅3家获得3星以上好评
  • 快讯:国际油价14日下跌1.32美元 收于每桶37.18美元
  • 熊海燕:砥砺前行担重任 忠诚履职守本心
  • 中消协公布2015年消费维权10大典型案例
  • 多家银行手机转账手续费全免
  • 全球开启避险模式 世界经济到底在怕什么?
推荐内容
  • 刀塔团战先手英雄强度排行榜揭晓顶尖开团核心实战表现全解析
  • A股暴跌千股跌停再现 沪指跌6.41%失守2800点
  • 机构预测:去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15.5%
  • 两会前瞻:谋篇中高速增长 打造“十三五”经济新引擎
  • 全国先进工作者王帅 :躬耕杏坛三十载 甘做教育燃灯者
  • 财·发现:世界上最奇葩的7大高薪职业